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震构造环境分析
2023-12-20 发布者:地震灾害研究中心 基础科学研究中心
【字体:     】  打印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北纬35.70度,东经102.79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本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部位上属于左旋走滑的西秦岭断裂与右旋走滑的日月山断裂之间的拉脊山挤压构造带,从区域构造和震中位置判断,发震断裂应为拉脊山南缘断裂(图1)。

图1地震构造图

        自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震中附近50km范围内发生过1次破坏性地震,为1840年春甘肃临夏一带5½级地震,距离本次震中47km;震中附近100km范围内记录到15次破坏性地震,其中4.7~4.9级地震1次,5.0~5.9级地震11次,6.0~6.9级地震2次,7.0~7.9级地震1次,为1125年甘肃兰州一带7级地震。

图2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地震发生后,研究院立即启动震后科技应急处置预案,开展了震中区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及地震动力学环境分析。

        基于“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中收录的多源地应力数据,通过平滑分析,获取了地震周边的应力场方向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最大主压应力场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向(图3)。利用震中周边的历史地震震源机制,依据其与此次震中的距离进行加权,进一步反演震中区构造应力结构,其结果表现为最大主应力轴北东东-南西西向的逆冲型应力结构(图4)。

图3震中周边地应力分析

图4震中处的构造应力结构

        震中附近的活动断裂为拉脊山断裂。从断裂地表迹线可以看出,其整体走向为北北西-南南东向(走向约为160°或340°),但断裂倾角不详。应急工作组对断裂倾角做高、低倾角两种设定(70°、40°),依据反演得到的震中处构造应力结构对断层活动方式进行力学计算。结果显示,该断裂在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易发生逆冲为主的地震活动(表1)。这一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给出的此次地震震源机制解吻合,表明此次地震是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的拉脊山断裂受到北东东-南西西向构造挤压作用,使得断层面应力应变能不断积累,最终发生失稳的力学过程。

表1震中附近活动断裂错动方式计算结果

断层走向(°)

断层倾角(°)

理论滑动角(°)

断层错动性质

相对剪应力大小

160

70

58

逆冲65%左旋走滑35%

0.435

160

40

81

逆冲91%左旋走滑9%

0.979

340

70

74

逆冲82%左旋走滑18%

0.860

340

40

79

逆冲87%左旋走滑13%

0.883

        由此可见,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为符合区域构造力学环境的天然构造地震。

主办单位: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京ICP备20029599号 Copyright © 2020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7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