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研究区活动构造背景(a)和大地电磁测点分布(b).
基于大地电磁共轭阻抗张量分解技术构建综合分析双菱形图,见图2所示,发现该区域结构呈现显著三维性,不变量Z4的相位分析表明,测区内呈现出北东高相位、南西低相位的特征。为此,电磁测深团队运用自主研发的任意测点旋转角大地电磁三维带地形反演技术,将每个测点数据旋转到质量最佳的方向,尽量避开相位超象限曲线参与反演。反演过程在嵌套式双尺度方式下进行,先利用MT低频数据在较粗网格下反演获得深度至5km的粗糙电性结构,然后以此为初始模型,构建细网格,开展MT+AMT数据的三维反演计算,最终获得研究区可靠的精细三维电性结构(图3a)。
图2 研究区不同频率张量分解双菱形图.菱形越小表明越接近于一维,越瘦越趋向于二维,又大又胖的是三维.颜色表示阻抗不变量Z4的相位.
反演结果显示,红河断裂带是一条高、低阻电性边界断裂带,深部延伸呈较为显著的北东倾的特征,局部发育有近直立的次级断裂(SF)。断裂带穿过的红河河谷电性结构表现为低阻特征,横向展布宽度达2km。这一结果为确定红河断裂带南段浅部几何学特征提供关键证据。
图3 研究区三维电性结构(a)及跨断裂带截取的电性结构分布(b-d).SF-次级断裂.剖面位置见图1b.
本研究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为第一完成单位,相关成果在国内知名地球物理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2025年第2期发表,国家灾研院电磁测深组助理研究员张炯、研究员陈小斌分别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和中国地震科学试验场红河钻探等项目资助。
链接:http://www.eppcgs.org/article/doi/10.26464/epp202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