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4日下午,南京大学黄周传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建研究员应邀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分别做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壳各向异性与变形”和“东北日本俯冲带各向异性结构及启示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震相识别”学术报告。会议由雷建设研究员主持。
黄周传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介绍了通过震源机制解、远震P波接收函数与面波程函方程方法获得的变形模式与应力状态,深入讨论了区域地壳变形的驱动力。王建研究员主要围绕东北日本俯冲带俯冲带弧前地幔的各向异性成因,介绍了发展的P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新方法和所揭示的三位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与此同时,还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震相自动拾取工具PickNet和S-Eqt模型,为快速高效充分利用数据、提高成像分辨率创造了条件。
报告结束后,黄周传教授和王建研究员分别与张世民研究员、李玉江博士、何静博士及参会科研人员、研究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收到了较好效果。
黄周传,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2011-2012年在日本东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获得2013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2014年“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2015年入选德国洪堡学者,于2016-2018年在德国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GFZ)从事科学研究,2018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9)。
主要从事地震各向异性与层析成像研究,反演了中国大陆和西太平洋俯冲带地壳-上地幔的地震波速度与分层各向异性,揭示了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地壳-上地幔变形与大地震构造背景。先后在EPSL、JGR、GRL等期刊发表50多篇学术论文,被他人引用1000多次。现在担任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Earthquake Science、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编委,南京市科普作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王建,男,1978年3月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应用力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在日本东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201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主要从事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地震层析成像及基于深度学习的震相拾取等研究工作。发展了P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日本俯冲带和华北克拉通地区的深部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探讨了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动力学过程相关的深部结构与变形、地震活动性、水运移等科学问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初至P和S波震相自动拾取工具PickNet模型,其拾取震相能够直接用于地震层析成像研究,促进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在JGR、G-cubed、GJI等期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现担任JAES期刊编委。
黄周传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介绍了通过震源机制解、远震P波接收函数与面波程函方程方法获得的变形模式与应力状态,深入讨论了区域地壳变形的驱动力。王建研究员主要围绕东北日本俯冲带俯冲带弧前地幔的各向异性成因,介绍了发展的P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新方法和所揭示的三位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与此同时,还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震相自动拾取工具PickNet和S-Eqt模型,为快速高效充分利用数据、提高成像分辨率创造了条件。
报告结束后,黄周传教授和王建研究员分别与张世民研究员、李玉江博士、何静博士及参会科研人员、研究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收到了较好效果。
现场与腾讯会议有数十人参与此次学术报告会。
报告人简介:
黄周传,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2011-2012年在日本东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获得2013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2014年“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2015年入选德国洪堡学者,于2016-2018年在德国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GFZ)从事科学研究,2018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9)。
主要从事地震各向异性与层析成像研究,反演了中国大陆和西太平洋俯冲带地壳-上地幔的地震波速度与分层各向异性,揭示了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地壳-上地幔变形与大地震构造背景。先后在EPSL、JGR、GRL等期刊发表50多篇学术论文,被他人引用1000多次。现在担任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Earthquake Science、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编委,南京市科普作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王建,男,1978年3月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应用力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在日本东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201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主要从事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地震层析成像及基于深度学习的震相拾取等研究工作。发展了P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日本俯冲带和华北克拉通地区的深部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探讨了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动力学过程相关的深部结构与变形、地震活动性、水运移等科学问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初至P和S波震相自动拾取工具PickNet模型,其拾取震相能够直接用于地震层析成像研究,促进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在JGR、G-cubed、GJI等期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现担任JAES期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