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盘水水城县鸡场镇坪地村岔沟组滑坡应急简报
2019-07-24 发布者:办公室
【字体:     】  打印

 编制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编制时间:2019年7月24日
     主要完成人:许冲,钱海涛,姜文亮,任俊杰,马思远,李强,杜义

 

     2019年7月23日20:50分左右,六盘水市水城县鸡场镇坪地村岔沟组发生滑坡。地壳应力研究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地壳所地震与地质灾害应急科考队对该区域的地质构造进行了分析,并取得初步科考成果。
一、地质构造背景
     鸡场镇位于水城县南部,东邻发耳,西接盘县,南抵营盘,北与云南省宣威市隔江相望,地处云贵两省三县交界处,属贵州省水城县,在水城县西南部,北盘江上游西岸。面积116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2871米,最低海拔630米,受云南气候的影响,呈温带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达33.6%。年平均气温12.4℃,年平均降水量大约1100毫米。
     滑坡发生点区域上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与华南块体交接部位,地层主要为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以玄武熔岩为主,夹火山碎屑岩、沉火山碎屑岩及含煤碎屑岩。区域上发育有小江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非常强烈,历史上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强震(图1),其他断裂主要为早-中更新世断裂,部分断裂存在晚更新活动,仅有零星5级左右的中强地震发生。在滑坡点附近未见活动断裂发育。本次滑坡发生在水城县西南端,该区域主要地层主要包括上泥盆系宰格组灰色、灰微带红色厚层-块状白云岩(D3),下石炭系黄龙组和万寿山组浅灰色厚层灰岩(C1,C2)、二叠系峨眉山组玄武岩和龙潭组粘土岩、页岩以及下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飞仙关组砂岩、粘土岩为主。本次鸡场镇滑坡发生在下二叠系(P1)峨眉山玄武岩区域,该区域地层岩性以玄武熔岩为主,夹火山碎屑岩、沉火山碎屑岩及含煤碎屑岩。

11.jpg

图1 滑坡体所在区域构造位置(绿色三角处)

二、滑坡历史影像时序分析
     滑坡发生后,收集整理了滑坡点自2018年1月-2019年7月的34景Planets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为3m),构建了滑坡的时间序列,历史影像时序分布如(图2,a-b-c)所示。由图像可看出,滑坡在前期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滑动迹象,滑坡体上植被覆盖严重,部分月份植被凋落展露出滑坡体。结合当地天气情况分析,滑坡发生当天,该区域持续降雨。综合分析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和降雨情况,该滑坡的主要触发因素为降雨。从野外照片和滑坡运动特征推测,鸡场镇的滑坡类型为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图3)。

12.jpg

图2  Planet卫星影像(红点为滑坡位置)

     滑坡发生后,当地的降雨也一直在持续。因此,需要特别留意周边区域及滑坡堆积物,防止降雨造成堆积物二次滑坡。

13.jpg

图3滑坡前遥感影像图及推测滑坡范围(影像资料来自于Googleearth谷歌地球)

三、滑坡体及其周边地区发展趋势与应对建议
     采用机器学习方法,结合滑坡影响因子,对水城县进行滑坡危险性评价工作。高危险区主要沿公路、水系分布。据大部分区域处于中等危险性区(图4)。

14.jpg

图4水城县鸡场镇滑坡危险性分布图(第一版)

四、关于滑坡成因初步分析
     1. 从降雨情况看,发生滑坡灾害的鸡场镇坪地村,7月以来累计降雨量已达288.9毫米,且强降雨均集中在近六天内,分别为19日的49毫米和20日的37.1毫米;7月22日当地的雨势相当猛烈,已经接近大暴雨的量级。表明连续强降雨是引发滑坡的主导因素。
     2. 从卫星和航拍获取的历史地形地貌图看(图5),该滑坡后缘上部为一公路,公路的存在可能适当截留并汇集了部分降雨,并流向滑坡区;公路下侧的滑坡后部看,存在多个地形较为平缓的缓坡和台阶区,这不利于降雨和坡上部来水的迅速及时排泄,有利于局部汇水集中并渗入地下,加之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红土层渗透系数较差(不利于水分排出),造成土层饱水松软且内部存在较大的孔隙水压力,因而形成滑坡灾害。
综合上述分析,该滑坡是在连续强降雨情况下,坡体表面排水不畅、局部汇水集中,导致降雨大量入渗,土体遇水松软、土体重度增大、土体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抗滑力不断减弱而下滑力急剧上升,最终形成了灾难性的滑坡。

15.jpg

图5 灾害发生前滑坡区地形地貌图

五、对滑坡及其周边灾情及应对的建议
     气象监测显示,滑坡发生后,当地的降雨也一直在持续,据气象部门报告,预计今后三天,灾害现场坪地村都会有降雨出现,因此:
     1. 在开展本滑坡紧急救援的同时,注意滑坡泥石流对下部村庄和公路的影响,实时监测分析,必要时可撤离危险区居民和进行公路交通预警控制。
     2. 对照鸡场滑坡的成因特点,在后续强降雨情况下,不排除周边其他地区也发生滑坡灾害的可能。因此,建议组织人员,沿路对各周边进行巡查,结合无人机实时拍摄等手段,重点关注“下陡上缓”有利于汇水滑坡的地段,尽可能地排查和尽早发现周边其他可能的灾害隐患点。

 

 
 
主办单位: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京ICP备20029599号 Copyright © 2020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17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