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钮凤林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杨英杰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陈海潮教授应邀到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以下简称“国家灾研院”)做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国家灾研院副院长雷建设主持。
钮凤林教授做了题为“高频PcP和PKiKP的密集阵列观测:对 CMB与ICB结构的启示”的报告,介绍了利用高分辨率密集节点地震台阵记录到清晰的PcP和PKiKP地震波信号,认为在PcP主波到达之前并未发现明显的前导波信号,表明Hangai Dome的下方并不存在超低速层(ULVZ),从而为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约束条件。
杨英杰教授做了题为“基于阵列方法的背景噪声面波与体波成像研究进展”的报告,介绍了用于增强从背景噪声中提取地震面波和体波的两种阵列数据处理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展示如何利用这些提取的信号来研究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
陈海潮教授做了题为“川南威远地区诱发地震监测和震源参数研究进展”的报告,介绍了其所在课题组近年来在川南威远地区开展的诱发地震监测研究进展,包括基于密集地震台阵的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应力降震源参数和复杂破裂过程,分析地震活动及震源参数与压裂施工的时空关系,及其控制诱发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主要结构和应力因素,并探讨结果对于潜在诱发地震风险管控的启示。
报告会期间,报告人集中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会场讨论热烈,并提出了对地球内外核、地壳成像新技术与基于AI技术的微震检测结果的新认识,报告会取得了良好效果。
钮凤林教授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杰出讲席教授, 曾任美国莱斯大学终身教授。2011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长期项目,2012-2024 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特聘教授。2008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学者奖,2023年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论文190余篇,其中Nature 6篇,Nature Geoscience 4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论文被引用7700余次。
杨英杰教授简介: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讲席学者。主要从事地震和背景噪声层析成像以及岩石圈结构演化动力学研究, 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E等知名刊物发表论文110多篇,多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13年获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Future Fellowship,2015年获澳大利亚科学院Anton Hales 奖章,2021获深圳市高层次人才“鹏城孔雀计划”项目A类。
陈海潮教授简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4年教育部第7期高校高层次人才研修班学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和密集地震台阵探测、地震监测和震源参数反演、地下介质结构成像理论和技术,及其在诱发地震监测、深部多尺度结构探测等领域的应用。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10余项,在EPSL、JGR、GRL等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